正在加载

农历为什么是万年历

  • 作者: 小编
  • 来源: 超级星座网
  • 2024-10-17

大家好,今天超级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农历为什么是万年历」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现在开始吧!

1.中国为什么会有农历


的历法,农历的一种,一般称为阴历。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一个月29天,一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每年不一样)。因为每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差十一天左右,所以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有383天或384天。根据太阳的位置,一个太阳年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方便农业种植和其他活动。

岁月配天干地支,六十年一轮回。相传这种历法创立于夏朝,所以也叫夏历。农历又称阴历,是夏历。历书在农业中的应用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农历的日期和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在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农历的长度以太阴月为基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相互弥补,使历月平均长度接近太阴月。

在农历中,每月的第一天是——年的第一天。所谓“新月”,在天文学上有一个确定的时刻,即月球黄道与太阳黄道重合的时刻。(日月黄道的计算非常繁琐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至于农历月份名称的设置依据,则是由“中气”决定的。即有“雨”的月份为一月;二月是有“春分”的月份;三月是“谷雨”的月份;“小满”的月份是4月;五月是有“夏至”的月份;6月是“大热”的月份;有“暑”的月份是7月;八月是有“秋分”的月份;9月是“初霜”的月份;10月是“小雪”的月份;11月是有“冬至”的月份;十二月是“大寒”的月份。

(没有气的月份是上个月的闰月)农历的日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多于12个农历月,但短于13个农历月。古代天文学家编制农历时,为了使一个月中的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含义,即月初一为无月之夜,十五左右为满月,所以以太阴月份为主,兼顾季节。有七个闰年,每个闰年有13个月。

一个太阴月的平均天数是29.5306天,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太阴月,0.368的小数部分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两年加一个闰月,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者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计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19个回归年=6939.6018,而19个太阴年(加上7个闰月)总共有235个太阴月,等于6939.6910,所以两者相差无几。另外,“19年闰”只是一个近似值。其实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就首创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另外,334年有123个闰年,1021年有376个闰年,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更小了。

但从清朝开始,完全采用天象来确定历年和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闰月到19年,安置方式很有讲究。农历闰月的设定从古至今完全是人为的,不同朝代闰月的设定也不同。秦朝以前,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称为“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九月之后”。汉武帝元年,闰月插在一年的月份里。在未来,它被规定为“莫

为什么有些月份没有气?节气或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时间为30.4368天(即一个回归年的365.2422天被分成12等份),而一个太阴月的平均时间为29.5306天。因此,农历的节气或中气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某时中气不在月中,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初,这样就没有月中了。

如上所述,古人编制农历时,用十二种精神作为十二个月的象征,即雨是正月的象征,春分是二月的象征,谷雨是三月的象征.将没有精神的月份作为闰月,使日历月份的名称与精神一一对应,从而保持了精神的原始象征。

以19年闰来说,19年的回归年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19年的农历有235个太阴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有七个月没有中气,所以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是很自然的。农历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会连续出现两个、三个、四个大月份或两个小月份。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差距很大。而且农历中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日期变化范围很大。

这样一来,农历就显得很复杂了。实际上。阴历还是有一定的循环规律的:由于19个回归年的天数和19个太阴年的天数几乎相等,所以阴历每19年几乎相同。每19年农历同月的每个月的第一天阳历日一般相同或相差一两天。每隔19年,节气和中气的日期一般都会重复,有的相差一两天。由19个闰月分隔的月份重复或相差一个月。



2.日历里农历是怎么来的


中国历法的来历和原理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不同的农业文明成熟程度,往往决定着该国家文明的历法的科学性。这就是说,由于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国家,所以,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富有科学内涵的历法。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自己的102个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的文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是,其依然对中国的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比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法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中国上古,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所谓的太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们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根据日晷测影确立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去确立每太阳年365·25天内,月亮饶地球所转的圈数,及其根据月亮圆缺周期,去将每太阳年分段成多少个“月”和每月多少“日”。

这样,就产生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太阳年有12个月左右,每个月有30天。

周朝的历法是太阳历法,就是根据日晷测影,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将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风、缓、热、雨、干”六季、“藏、生、长、化、成、收”六节气。由此可见,周朝历法,重要是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确定季节划分的。

无论夏历法还是周历法,他们都以12地支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标准的数学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这种以地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中。

周历法之所以是太阳历法,就是以“冬至节”为标志的。冬至节,其实就是太阳在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周期中,运行到最南段的极点,冬至节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就开始往北运转了。所以,周朝人将冬至节这一极点,看成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将一个太阳年分段成为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

阴阳历法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这,至今都还没有定论。但是,西汉太初历是阴阳历法,是确信无疑的。西汉太初历是由当时巴蜀地区的阆中人落下闳等人创立的,其最大的功劳是计算出了太阳和月亮之间的相对复合运动的周期关系,这,是需要极其高的抽象思想能力和数学知识及其农业经验的。

阴阳历法是先将地球视为是静止参考点,太阳饶地球一周,月亮饶地球运行12·33周。太初历充分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作周期都会对农业和鱼牧业有很大影响,而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察则又可以直接计算出循环的日数,所以,阴阳历法按照月亮相对于地球的朔望四个周期,即,人们直接在晚上可观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历月初八)、望(夏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历月二十三)、朔(夏历月初一)的四个周期区间,再参照于此相对应的28个星象情况,将一个朔望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观察到七个星象,在这样的复合运动关系下,每月的太阳日数就是29日12小时44分2秒8。

为了确保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也就是确保人们观察到的月亮最圆的时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所以,落下闳等人参照早期夏历和自己观测出的月亮和太阳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设立了闰月,即每19年设立7个闰月,以确保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去判断每月的日数情况。

太初历同时结合周朝太阳历法,复合的将周朝分出的一年24个节气插植到以上所说的月历法中去,这样,就形成了阴阳历法的特征。即,人们既可以根据月亮周期去判断日数、潮汐、动植物生长周期等,又可以根据24个节气去判断大的农牧业季节情况。

24个节气是按照太阳年固定周期基本不变的,而夏历则是根据月亮周期去确定的。这样,中国太初历的阴阳历法,就蕴涵了记数和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两种科学人文内涵了。



3.万年历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呢?


楼主指的是阴历 和阳历是怎么划分的吧!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

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

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

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这是抄的人家的 自己也知道 但是具体的忘记了

唯一还记得的就是

一个星期 分

7天 从星期日开始算起(也就是星期日是每个星期的开始),七天分为金木水火土日月 然后 基督教徒每个星期日都要做“礼拜” 所以又叫礼拜日 然后慢慢的 就有了

礼拜一 礼拜二礼拜三 等等。。。

然后确定使用 “公历”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还有就是每19年 春节的公历日期 会相等!~



4.通俗的说什么是万年历?


什么是万年历呢,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要想追寻万年历的由来,那故事得从远古时代的西周说起……有名樵夫唤做万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著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

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一个「 日 晷 仪 」。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

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壸,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

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的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覆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万年就带著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壸去觐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壸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

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的研究时令。

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担心制出准确的历法,得到天子重用,直接的威胁到他的地位。於是阿衡就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行刺万年。无奈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

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挽起了箭射杀万年。只听得「嗖」的一声,一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们高喊抓拿刺客,守卫的兵士及时抓住了刺客,将他扭送天子。 祖乙问明了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 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

」祖乙说:「春为岁为,就叫春节吧。」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入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 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又经过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於完成了。

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上就是「万年历」名称的由来。



5.黄历和老黄历有什么区别?万年历又是什么?


1、黄历,又称老黄历,两者是同一种历法,没有区别。

黄历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历法,原叫皇历,古代帝王遵循的行为规范的书籍,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由于它是钦天监计算颁订,并由皇帝颁布,因此称皇历。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帝制,取谐音把“皇历”改写成“黄历”。

之所以称为老黄历,是因为黄历为旧年的日历,比喻古老。

2、万年历: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黄历属于万年历的一种。

扩展资料:

在现代,黄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历、农历和干支历三套历法,与干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神、星期、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国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

中国传统的历法,基础则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与循环,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同时也意味着再现。正是这种“再现”,让择日避忌有了意义。古人制定历法,确定吉凶之日的根本依据,就是日月星辰。

有关黄历的研究,除有助于人们更具体地了解术数在社会中的传递方式和其影响的层面之外,也有很好的机会把它变成一把开启了解古代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门的锁钥。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大家都在免费测试 姓名打分,你要试试吗?

以上就是关于「农历为什么是万年历」的全部内容,本文讲解到这里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猜你喜欢

分享至